操作場景
彈性云主機創建成功后,如果發現系統盤分區的容量大小和實際創建的系統盤大小不一致,可以通過手動調整系統盤分區,擴容系統盤的空白空間。
擴容的方法有如下兩種:
將空白分區劃分成新分區,并將新分區格式化后掛載到root根分區的某個目錄下。具體方法請參見本節內容。
將擴容的空白分區直接擴容到根分區。具體方法請參見FAQ:
? 如何將擴容系統盤的空白分區在線擴容到末尾的root分區?
? 如何將擴容系統盤的空白分區在線擴容到非末尾的root分區?
操作步驟
以鏡像為CentOS 7.3 64bit的彈性云主機為例,用戶在創建彈性云主機時,創建了容量為60GB的系統盤,但是查詢系統盤分區后,顯示的容量大小僅為40GB。
為使用增加的20GB容量,需調整系統盤分區,具體操作如下:
- 步驟 1 查看磁盤分區
- 登錄Linux彈性云主機。
- 執行以下命令,切換至root用戶。
sudo su -
- 執行以下命令,查看云主機的磁盤詳情。
fdisk -l
回顯類似如下,其中,“/dev/xvda”或“/dev/vda”表示系統盤。
圖 查看磁盤詳情

- 執行以下命令,查看磁盤分區。
parted -l /dev/xvda
圖 查看磁盤分區

- 步驟 2 將系統盤擴容后的空間劃分為一個新的分區
- 執行以下命令,進入fdisk模式。以“/dev/xvda”為例:
fdisk /dev/xvda
回顯類似如下:
[root@ecs-8d6c ]# fdisk /dev/xvda
Welcome to fdisk (util-linux 2.23.2).
Changes will remain in memory only, until you decide to write them.
Be careful before using the write command.
Command (m for help):
- 輸入“n”,按“Enter”,開始新建分區。
本例中由于系統盤原來已經有2個分區,所以系統自動添加第3個分區。
回顯類似如下:
圖 新建分區

- 輸入新分區的起始磁柱編號,按“Enter”。
其中,起始磁柱編號必須大于原有分區的結束磁柱編號。本例中我們設置新分區的起始磁柱編號為默認值,直接按“Enter”,則回顯類似如下:
圖 輸入新分區的起始磁柱編號

- 輸入新分區的結束磁柱編號,按“Enter”。
本例中我們設置新分區的結束磁柱編號為默認值,直接按“Enter”,則回顯類似如下:
圖 輸入新分區的結束磁柱編號

- 輸入“p”,按“Enter”,查看新建分區。
回顯類似如下:
圖 查看新建分區

- 輸入“w”,按“Enter”,保存并退出分區信息。
系統會自動將分區結果寫入分區表中,完成分區創建。
回顯類似如下:
圖 完成分區創建

- 執行以下命令,查看磁盤分區。
parted -l /dev/xvda
圖 查看新的磁盤分區

- 步驟 3 執行以下命令,將分區表的變更同步至操作系統
partprobe
- 步驟 4 執行以下命令,設置新建分區文件系統的格式
- 執行以下命令,查看文件系統的格式。
df -TH
圖 查看文件系統的格式

- 以“ext4” 文件格式為例,命令行如下:
mkfs -t ext4 /dev/xvda3
說明格式化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請觀察系統運行狀態,不要退出。
回顯類似如下:
[root@ecs-86dc ]# mkfs -t ext4 /dev/xvda3
mke2fs 1.42.9 (28-Dec-2013)
Filesystem 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4096 (log=2)
Fragment size=4096 (log=2)
Stride=0 blocks, Stripe width=0 blocks
1790544 inodes, 7156992 blocks
357849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2155872256
219 block groups
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
8176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819200, 884736, 1605632, 2654208,
4096000
Allocating group tables: done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32768 blocks): done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 步驟 5 將新建分區掛載到需要增加空間的目錄下
新增加的分區掛載到不為空的目錄時,該目錄下原本的子目錄和文件會被隱藏,所以,新增的分區最好掛載到空目錄或者新建目錄。如果確實要掛載到不為空的目錄,可將該目錄下的子目錄和文件臨時移動到其他目錄下,待新分區掛載成功后,再將子目錄和文件移動回來。
以新建目錄/root/new為例:
- 執行以下命令,在/root下新建目錄new。
mkdir /root/new
- 執行以下命令,將新分區掛載至“/root/new”目錄。
mount /dev/xvda3 /root/new
回顯類似如下:
[root@ecs-86dc ]# mount /dev/xvda3 /root/new
[root@ecs-86dc ]#
- 執行以下命令,查看掛載結果。
df -TH
回顯類似如下:
圖 查看掛載結果

- 步驟 6 根據需要,判斷是否需要將新增磁盤設置為開機自動掛載
如果未設置開機自動掛載,重啟彈性云主機后,用戶需要將新建分區重新掛載至指定目錄。
是,執行步驟7。
否,任務結束。
- 步驟 7 設置開機自動掛載新增磁盤
說明禁止將未經過格式化的磁盤設為開機自動掛載,否則會導致彈性云主機無法正常啟動。
- 執行以下命令,獲取文件系統類型、UUID。
blkid
圖 查看文件系統類型

則新建分區的UUID=96e5e028-b0fb-4547-a82a-35ace1086c4f。
- 執行以下命令,使用vi編輯器打開“fstab”文件。
vi /etc/fstab
- 按“i”,進入編輯模式。
- 將光標移動至文件末尾,按“Enter”,并添加如下語句:
UUID=96e5e028-b0fb-4547-a82a-35ace1086c4f /root/new ext4 defaults 0 0
- 按“Esc”,執行以下命令,并按“Enter”,保存設置并退出編輯器。
:wq
說明將新增磁盤設置為開機自動掛載后,如果要卸載該磁盤,必須先刪除新增磁盤的自動掛載配置信息,否則卸載該磁盤后,會導致彈性云主機無法正常啟動。刪除自動掛載配置信息的方法為:
1. 執行以下命令,使用vi編輯器打開“fstab”文件。
vi /etc/fstab
2. 按“i”,進入編輯模式。
3. 刪除如下語句:
UUID=96e5e028-b0fb-4547-a82a-35ace1086c4f /root/new ext4 defaults 0 0
4. 按“Esc”,執行以下命令,并按“Enter”,保存設置并退出編輯器。
: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