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說明
本文的數據復制、備份與恢復速率是在VPC內網、備份服務器規格為8C16G、未開啟加密的實驗室測試環境下獲得的,旨在提供參考基準。請注意,實際應用中的速率可能會因具體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本地數據庫的備份與恢復速率可能因硬件配置、磁盤性能以及網絡條件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網絡帶寬充足的情況下,本地文件的備份和恢復速率與ECS文件的備份和恢復速率一致,本地數據庫的備份和恢復速率與云上數據庫的備份和恢復速率一致。
表格中數據是在首次全量備份下的備份速率。永久增量備份情況下,備份速率會更高。
說明
性能指標與硬件配置(CPU、內存、硬盤類型)和網絡相關;也與災備規則和策略相關,例如:是否開啟加密、壓縮、重刪等。因此,用戶在自己環境內的性能以實測為準,也可聯系多活容災服務平臺幫助調優或排查等。
二、性能指標
1)預案編排內置能力
多活容災服務提供同城多活或同城主備(云上)場景下的應用切換、數據庫切換能力,可通過預案編排及容災演練對指定資源或應用進行一鍵切換。下述時間為容災演練僅做應用切換或數據庫切換,不包含環境檢查、業務驗證等步驟。
場景 | 類型 | 切換時間(s) |
同城多活/同城主備(云上容災) | 應用切換/數據庫切換 | 5-10 |
2)持續數據保護
類型 | 備份速率(MB/s) | 恢復速率(MB/s) |
文件系統 | 300 | 300 |
3)文件備份
類型 | MB級 或以上大文件 | KB級小文件(500K以內) | ||
備份速率(MB/s) | 恢復速率(MB/s) | 備份速率(MB/s) | 恢復速率(MB/s) | |
NAS | 150 | 120 | 20 | 20 |
OSS | 160 | 110 | 20 | 20 |
ECS文件 | 180 | 160 | 20 | 20 |
4)整機備份
類型 | 備份速率(MB/s) | 恢復速率(MB/s) |
操作系統系統卷 | 200 | 160 |
5)數據庫備份
類型 | 備份速率(MB/s) |
|
| 150 | 100 |
6)ECS整機或云盤備份
ECS整機備份和云盤備份是基于ECS服務器的快照功能,快照所需時間為分鐘級別,并取決于整機/云盤實際數據的容量大小。
7)重刪壓縮比
重刪指同一份數據多次備份,只占用一份空間。備端需要的空間和備份計劃的設置無關;同一份數據備份第二次,去重率100%(即第二個備份不占用額外的數據空間)。
重刪比和數據內容密切相關。二進制文件和多媒體文件(圖片、音頻、視頻)一般不具備去重率。
備份數據本身的重刪率參考:
數據類型 | 重刪壓縮比 |
文件 | 1.5 |
數據庫 | 2 |
虛擬機 | 3 |
重刪壓縮比數據(表1):
數據樣本 | 原始數據量 | 去重方式 | 重刪壓縮比 |
二進制軟件包 | 302GiB | 變長:8KB+壓縮(4KB~16KB) | 3.44 |
變長:16KB+壓縮(4KB~16KB) | 3.41 | ||
變長:32KB+壓縮(4KB~16KB) | 3.29 | ||
變長:64KB+壓縮(4KB~16KB) | 3.14 | ||
Oracle 19c全量數據 | 121.40GiB | 變長:8KB+壓縮(4KB~16KB) | 4.11 |
變長:16KB+壓縮(4KB~16KB) | 4.47 | ||
變長:32KB+壓縮(4KB~16KB) | 4.82 | ||
變長:64KB+壓縮(4KB~16KB) | 4.84 |
(表2):
備份對象 | 數據量 | 備份方式 | 去重方式 | 重刪壓縮比 |
整機備份 | 50.59GiB | 第1次備份 | 定長:64KB+壓縮 | 1.8 |
第2次備份(重復數據) | 定長:64KB+壓縮 | 3.59(備了2次) | ||
第3次備份(重復數據) | 定長:64KB+壓縮 | 5.38(備了3次) | ||
整機備份 | 40.03GiB | 第1次備份 | 變長:64KB+壓縮(32KB~128KB) | 2.32 |
第2次備份(重復數據) | 變長:64KB+壓縮(32KB~128KB) | 4.57(備了2次) | ||
第3次備份(重復數據) | 變長:64KB+壓縮(32KB~128KB) | 6.82(備了3次) | ||
整機備份 | 40.03GiB
| 第1次備份 | 變長:64KB+壓縮(32KB~128KB) | 2.3 |
第2次備份(重復數據) | 變長:64KB+壓縮(32KB~128KB) | 4.6(備了2次) | ||
第3次備份(重復數據) | 變長:64KB+壓縮(32KB~128KB) | 6.85(備了3次) |
單純壓縮比例:
最快 1.8 : 1
較快 1.9 : 1
標準 2 : 1
較好 2.2 : 1
最好 2.5 :1
三、最佳配置推薦
1)備份所需資源
備份不同數據量,為保證備份正常順利完成,所需要的CPU和內存資源是不同的。如下為推薦配置。
備份項 | 備份數據量 | CPU | 內存 |
文件備份 | 10萬個文件 | 雙核 | 4GB |
50萬個文件,4TB總量 | 雙核 | 8GB | |
200萬個文件 | 四核 | 16GB | |
虛擬機備份 | 無 | 四核 | 16GB |
2)不同規格的最佳配置推薦
a)持續數據保護
災備機建議配置:CPU 16 core,32GB內存,200GB系統盤。數據盤容量是生產機總數據量的4倍。(與具體的保留策略有關,至少4倍容量。)
網絡要求:與增量數據相關。
1臺災備機保護10個生產機。
b)主機高可用
災備機,1臺災備機可接管1臺生產機;災備機建議配置:與生產機對等。
災備機與生產機1:1對應。
災備機CPU、內存硬盤等與生產機相同。
網絡要求:與增量數據相關。
c)文件存儲數據災備
同步機, 1臺同步機可保護多個NAS內的數據。
同步機配置:CPU 16 core,32GB內存,200GB系統盤。緩存硬盤建議NAS總量的百分之一。
網絡要求:與增量數據相關。
d)數據定時災備
備份服務器,1臺備份服務器可保護多臺生產機內的文件及數據庫。
CPU:配置16核或以上。內存:32GB或以上。系統盤:200GB。
網絡要求:與數據量相關。
數據盤建議是生產數據總量的2-3倍。
1臺備份服務器保護200臺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