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規格推薦規劃
更新時間 2024-01-10 10:58:07
最近更新時間: 2024-01-10 10:58:07
分享文章
本節介紹云容器引擎的最佳實踐:集群規格推薦規劃。
集群規格規劃
Kubernetes集群的穩定性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是資源對象的數量,另一方面是節點的規格和數量。對于后者而言,選擇小數量、大規格的ECS搭建集群或者大數量、小規格的ECS搭建集群都可能存在較大的隱患。因此對集群規格進行合理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在考慮ECS規格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 網絡帶寬:大規格ECS的網絡帶寬優于小規格,適用于對帶寬需求較大的應用。
- 網絡通信:容器在同一大規格ECS內部建立鏈路的比例增大,可以避免跨ECS訪問,減少網絡開銷。
- 容量:ECS系統需要預留一部分CPU、內存、磁盤等節點資源,用于集群管理和基礎設施組件的運行。小規格ECS由于搶占資源等因素,使得集群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的概率大增。
- 碎片化:節點資源分配時,小規格ECS更容易被少數甚至一個容器獨占,導致不一致或不連續的資源需求難以有效組合,進而造成資源浪費。
- 鏡像拉取:大規格ECS更能有效地利用容器鏡像的分層機制,提升拉取鏡像的效率。
ECS數量的考量因素:
- 小數量的ECS,在節點故障時,由于資源冗余不足,可能導致無法及時處理故障節點外排的業務。
- 大數量的ECS極大地考驗Master的性能和穩定性。
選擇Master節點規格
Master節點運行著etcd、kube-apiserver、kube-scheduler、kube-controller-manager等核心組件,Master節點的穩定性直接決定整個Kubernetes的穩定性。集群規模與所需的Master規格成正比,即集群規模越大,所需Master規格越高。
在個人開發和學習環境中,可以選擇小規格的ECS進行體驗。然而,在生產環境中,建議用戶在綜合考慮節點數量、Pod數量、部署頻度以及apiserver訪問量的基礎上評估集群規模。以下是從節點數量單個緯度出發給出的Master節點規格的推薦配置。
Master節點推薦規格 節點規模 4核 8GB 1~5個節點 4核 16GB 6~20個節點 8核 32GB 21~100個節點 16核 64GB 101~200個節點 64核 128GB 201~500個節點
選擇Worker節點規格
1、ECS規格要求,要求CPU大于等于4核,內存大于等于8GB。
2、確定集群可用性的容忍度。
- 計算集群總核數,例如320核。
- 確定容忍度,例如容忍10%的故障。那么最小選擇10臺32核ECS,并保證高峰運行負荷不超過320 * 90% = 288核。在這個容忍度下,即使一臺ECS故障,剩余ECS仍能支撐業務運行
3、根據Pod的CPU和內存配比選擇規格,天翼云支持1:2、1:4、1:8的配比。
4、根據網絡需求選擇ECS類型,例如,對于網絡密集型應用,推薦選擇網絡增強型ECS。ECS規格參考:點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