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出爐,再次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部分就明確提出要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通過深入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等舉措,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而這些都離不開創新科技的支撐。
近年來,天翼云在農業、畜牧業數字化轉型領域持續發力,助力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天翼云深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攜手當地政府打造智慧畜牧平臺,推動傳統畜牧模式智慧化變革,扎實做好三農工作。
時值初春,隨著冰雪消融,萬物萌發,在海拔近4000米的色達縣草場,草木開始慢慢復蘇。每到這時,牧民們便開始清點牛羊,準備春季轉場。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牧民臉上流露的不再是對即將到來的轉場工作的擔憂,取而代之的是輕松與愜意。
色達縣隸屬高原地區,占地面積為9338.98平方千米,海拔3980米,因地理環境特殊,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及經濟來源主要以畜牧業為主。為解決當地畜牧業固有的牛只管理困難、增肥慢等問題,補齊傳統畜牧業存在的短板,色達縣農牧和科技局攜手天翼云打造的智慧畜牧平臺,通過數字監控與牛群電子耳標的有機結合,賦能牛群“養、管、銷、種”全流程,實現“云放牧云管理”,推動傳統牧業的現代化、集約化轉型發展。
借助草場管理“千里眼”,牛群也能“分食堂就餐”
轉場通常被牧民視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以往由于缺乏科學研判,牧民轉場是否順利基本看運氣,但色達縣地域廣袤,在草場間流轉尋找無疑加劇了牧民與牦牛的負擔,牛只在轉場時遇到草場草料少等因素會極大減緩牛只的增肥速度,牦牛經常是“冬瘦、春死”,這使牧民們在疲于奔波的同時,不得不面對一定的經濟損失。
為了促進草場資源的合理利用,智慧畜牧平臺收錄了色達縣不同季節的草場信息,以及全縣23萬頭牦牛的耳標信息。政府可以通過牛只轉場調度系統實現科學的草場管理和牛只轉場調度,有效避免牦牛過度啃食同一塊草場,實現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可持續發展。借助牦牛養殖大數據平臺、農戶管理平臺、遺傳評估平臺、溯源數字化平臺、奶量監測平臺等數字化管理系統,政府實現了當地牦牛養殖管理方式由“點”向“網”的轉變。
牧民也能夠借助手機APP登錄牛只轉場調配系統,合理選擇草場,讓牛群“分食堂就餐”、吃飽長壯,實現“云放牧云管理”。此外,基于生物資產管理系統的實時定位功能,牧民可隨時知曉牛只位置、活動步數、體溫和健康狀況,在避免極端天氣、人為偷盜帶來經濟損失的基礎上,更好地飼養牦牛。由此,色達縣牧民與政府有效提升了牛只的存活率,達到科學增肥、增產增收的目的。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色達縣畜牧產業持續升級
依托智慧畜牧平臺,色達縣的畜牧產業轉型發展獲得了初步成效。事實上,近年來為了改善牧民生活,色達縣政府正全力推進“傳統粗放式”畜牧產業向“現代綠色生態”畜牧產業轉型,著力打造“福地色達”有機牦牛產品品牌。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牦牛產業集群建設為契機,色達牦牛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了“州級現代農業園區”,并以新型科技畜牧養殖方式為抓手,賦能新型智能暖棚、智慧牧場、無菌生產間、自動生產間品牌研發推廣,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的養殖與加工。
天翼云通過大內存、高寬帶的服務器,為智慧畜牧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使平臺平穩快速運轉,做到毫秒級響應。先進的養殖系統和管理軟件助力色達牦牛產業降本增效、做大做強,為色達縣“福地色達”有機牦牛產品品牌走出去奠定了堅實的數字化平臺基礎,更不斷加快畜牧養殖與金融、保險、交易、屠宰、安全可追溯的跨界融合創新。
色達智慧畜牧平臺為甘孜州牦牛產業數字化、集約化發展樹立了典范,為推動數字甘孜建設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智慧畜牧經驗,通過建設現代化養殖基地,讓甘孜牧區的牦牛走出大山,帶動甘孜偏遠牧區經濟騰飛。未來,天翼云將持續深入田間地頭、草原高山,以科技之力推動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