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知攻擊的防御困境:靜態體系的 “被動挨打” 困局
數字化場景中,攻擊手段正從 “已知特征攻擊” 向 “未知變異攻擊” 演進,傳統防御體系的局限性日益凸顯,難以突破 “被攻擊后才防御” 的被動局面。
特征庫依賴導致防御滯后。傳統安全設備(如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多基于已知攻擊特征庫進行攔截,而未知攻擊(如零日漏洞利用、定制化惡意代碼)無固定特征,往往能繞過特征檢測直接滲透。例如,某企業的云服務器曾遭受針對新型供應鏈漏洞的攻擊,由于特征庫未收錄該漏洞利用代碼,攻擊持續 6 小時后才被人工發現,導致核心數據被竊取。
攻擊鏈隱蔽性加劇溯源難度。未知攻擊常采用 “低頻率、多階段” 的滲透策略:先通過釣魚郵件植入輕量后門,再長期潛伏收集信息,最后利用內部信任關系橫向移動,整個過程可長達數月。傳統防御多關注單點告警,缺乏對攻擊鏈全鏈路的關聯分析,難以識別 “正常行為掩蓋下的異常”—— 如某攻擊團伙通過員工的正常辦公流量,分 12 個階段逐步獲取數據庫權限,期間未觸發任何單點告警。
防御策略靜態化難以適配變異。攻擊者會根據防御措施實時調整攻擊手段,同一攻擊家族在不同場景中可能呈現完全不同的行為特征。例如,某勒索軟件在 A 企業云環境中表現為加密數據庫文件,在 B 企業中則偽裝成備份程序竊取數據,靜態防御策略(如固定規則攔截)無法覆蓋其變異形態,導致防御效果持續衰減。
二、威脅獵殺體系:AI 驅動的 “主動尋敵” 機制
天翼云安全的威脅獵殺體系,打破傳統 “被動等待告警” 模式,通過 AI 技術對云環境進行持續掃描與深度分析,主動發現潛伏的未知攻擊,實現 “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出擊” 的轉變。
行為基線建模:構建 “正常” 與 “異常” 的清晰邊界。基于無監督學習算法,系統對云主機、網絡流量、用戶操作等維度的行為數據進行建模,形成動態更新的 “正常行為基線”。例如,針對云服務器,基線會記錄其常規 CPU 使用率(如白天 80%、夜間 30%)、網絡連接對象(如固定 IP 段的數據庫服務器)、進程啟動規律(如每日凌晨 3 點運行備份程序);針對用戶,基線會標記其常用登錄終端、操作時段、訪問數據范圍。當某行為偏離基線(如服務器凌晨突發大量境外 IP 連接、用戶非工作時段批量下載敏感文件),AI 會自動標記為可疑,觸發深度分析。
攻擊鏈關聯分析:還原 “碎片化行為” 的完整圖景。未知攻擊的單點行為往往看似正常,但其組合卻構成攻擊鏈。天翼云安全通過知識圖譜技術,將分散的日志數據(如登錄日志、進程日志、流量日志)關聯成 “實體 - 關系” 網絡,AI 基于攻擊鏈知識庫(包含 2000 + 已知攻擊路徑)推理潛在威脅。例如,系統發現 “員工郵箱收到含惡意鏈接的郵件→該員工終端進程異常啟動→終端向云服務器發起非授權訪問→服務器內敏感文件被讀取” 的行為鏈時,即使每個環節單獨看無明顯異常,AI 也能識別其符合 “釣魚 - 植入 - 滲透 - 竊取” 的攻擊邏輯,判定為未知攻擊。
溯源與優先級排序:精準定位威脅源頭。發現可疑行為后,AI 會自動追溯攻擊源頭:通過流量指紋識別攻擊者的 IP 歸屬、工具特征;通過進程逆向分析惡意代碼的編譯信息、傳播路徑;通過用戶操作日志確認是否存在內部疏忽。同時,基于受影響資產的重要性(如核心數據庫、普通辦公機)、攻擊進展(如僅試探性掃描、已獲取管理員權限),對威脅進行優先級排序,確保安全團隊優先處置高風險攻擊。實測顯示,該體系對潛伏周期超過 30 天的未知攻擊,平均發現時間從傳統的 45 天縮短至 5 小時。
三、欺騙防御體系:AI 動態布設的 “數字陷阱”
欺騙防御通過構建與真實環境高度相似的虛假目標(如蜜罐、虛假數據、仿真服務),誘使攻擊者主動暴露攻擊意圖與手段,為威脅獵殺提供關鍵線索,同時消耗攻擊資源,阻止其滲透真實系統。天翼云安全的欺騙防御體系,依托 AI 實現 “陷阱” 的動態適配與精準布設。
場景化誘餌生成:讓 “陷阱” 更具迷惑性。AI 根據不同行業云環境的特征(如金融行業的支付系統、制造行業的工業控制接口),自動生成高度逼真的誘餌。例如,針對電商企業,系統會部署仿真的訂單數據庫(含虛假交易數據)、支付接口(模擬真實交互邏輯);針對醫療機構,生成仿真的電子病歷系統(含脫敏虛假病歷)。這些誘餌不僅在外觀上與真實系統一致,還會模擬真實的響應延遲、錯誤碼返回規則,使攻擊者難以分辨。某案例中,攻擊團伙誤將仿真數據庫當作目標,花費 3 天時間嘗試破解,期間的攻擊工具、手法被完整記錄。
動態陷阱調整:根據攻擊行為 “實時換餌”。AI 持續分析攻擊者在誘餌環境中的操作(如掃描的端口、嘗試的漏洞、使用的命令),實時調整欺騙策略。若發現攻擊者專注于破解數據庫,系統會新增帶弱密碼的虛假數據庫實例,誘使其留下更多攻擊痕跡;若攻擊者利用某類漏洞進行滲透,系統會立即在誘餌中開啟該漏洞的仿真環境,記錄其利用過程與 payload 特征。這種 “以攻定防” 的動態調整,使欺騙防御的誘捕成功率提升至 85% 以上,遠高于固定誘餌的 30%。
攻擊隔離與消耗:阻止威脅向真實環境蔓延。當攻擊者進入誘餌環境后,AI 會自動觸發隔離機制:限制其網絡流量僅在欺騙區域內流轉,禁止訪問真實資產;同時,通過返回虛假數據、延遲響應等方式消耗其時間與資源。例如,攻擊者試圖通過誘餌服務器橫向移動時,系統會返回大量無效 IP 列表,使其掃描時間延長 10 倍;當攻擊者嘗試下載 “敏感數據” 時,系統會傳輸超大體積的虛假文件,耗盡其攻擊工具的內存。這種消耗策略能有效延緩攻擊進度,為安全團隊爭取處置時間。
四、AI 協同:威脅獵殺與欺騙防御的 “1+1>2” 效應
威脅獵殺與欺騙防御并非孤立存在,天翼云安全通過 AI 實現兩者的深度協同,形成 “誘捕 - 分析 - 防御 - 優化” 的閉環,持續提升對未知攻擊的攔截能力。
數據互通:欺騙防御為威脅獵殺提供 “攻擊樣本”。欺騙防御捕獲的攻擊工具、payload、行為特征,會實時同步至威脅獵殺的 AI 模型訓練庫,幫助模型快速學習新型攻擊模式。例如,某新型勒索軟件的變種在誘餌環境中被捕獲后,其加密算法、傳播路徑等特征被納入訓練數據,威脅獵殺模型在 1 小時內即可更新檢測規則,實現對該變種的精準識別,而傳統特征庫更新往往需要數天。
策略聯動:威脅獵殺指導欺騙防御的 “精準設餌”。威脅獵殺發現某類攻擊在特定行業高頻出現(如針對制造業的 PLC 設備攻擊),會向欺騙防御系統推送 “設餌建議”,指導其在對應行業的云環境中部署更多工業控制協議的仿真誘餌。反之,若欺騙防御發現攻擊者頻繁掃描某一端口,會提示威脅獵殺系統重點監測該端口的異常流量,形成 “發現 - 強化 - 再發現” 的正向循環。
自動化響應:從 “發現” 到 “攔截” 的秒級閉環。AI 將威脅獵殺識別的攻擊特征與欺騙防御捕獲的攻擊路徑結合,生成自動化攔截策略:對已確認的攻擊源 IP,立即阻斷其網絡連接;對可疑進程,自動隔離至沙箱環境;對已滲透的誘餌,快速重置以避免被用作跳板。某金融機構的實踐顯示,該協同體系使未知攻擊的攔截響應時間從傳統的 2 小時縮短至 15 秒,攻擊造成的影響范圍減少 90%。
結語
未知攻擊的防御,本質是一場 “對抗不確定性” 的博弈,靜態防御注定難以跟上攻擊手段的進化速度。天翼云安全以 AI 為核心,通過威脅獵殺主動發現潛伏威脅,借助欺騙防御誘捕攻擊行為,兩者協同形成動態防御閉環 —— 既解決了 “看不見” 的問題(發現未知攻擊),又解決了 “攔不住” 的問題(阻止攻擊蔓延)。這種體系的價值不僅在于提升單次攻擊的攔截效率,更在于構建了 “學習 - 進化” 的能力:每一次攻擊事件都會成為防御系統的 “養分”,使其對未知威脅的識別越來越精準。未來,隨著 AI 算法的持續迭代,動態防御將向 “預測式防御” 演進,在攻擊發生前即可布防,為云環境筑起真正的 “主動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