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務云的千億市場,“翼”騎絕塵
2020-07-06
2020年,新基建開啟了數字革命的新賽道。在此風口下,如何借力云、5G、AI等新技術拉動新一輪創新發展,是每個城市和行業迫切需要深思的命題。毋庸置疑,數字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已成為城市創新能力和智慧水平的標志,更成為衡量城市能否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重要依據。
政務云駛入快車道
隨著各地政府紛紛加快數字政府、數字政務建設,政務云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2020年中國政務云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政務云市場規模為527.7億元,到2023年政務云市場規模將達到1114.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0.6%。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政務云在由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向信息共享、數據融合過渡。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政務信息化從電子政務到政務云概念幾經變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政府職能服務范圍的擴展及云計算優勢凸顯。
一般而言,傳統電子政務架構在性能和安全方面能力有限,且易造成各級政府各自為政、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等問題;相比之下,政務云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以及政府業務中臺,將不同部門的數據打通,不僅具有節省經費、彈性伸縮和系統安全優勢,更在政府部門間的共享協同創新演進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以最高人民檢察院為例,以往多省部門檢務不通的情況下降低了檢察系統效率。為此,2018年,高檢院聯合天翼云打造運行平臺,即在高檢院12309舉報網站的基礎上,全面整合高檢院、地方檢察機關現有的對外服務窗口,整合案件信息公開系統、網上信訪、12309舉報電話系統和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等應用,統一對外檢察服務入口,實現“一個訪問界面、一個支撐平臺、一個數據庫、多種應用服務”的格局,有效提升了信息分享及多部門協同。
混合云模式成為政務云首選
與其他上云需求不同,政務云部署不僅要在管轄范圍內,更需要考慮到平衡安全性、靈活性、擴展性、成本效率等各方面因素。基于此,融合了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專屬云優劣勢的混合云模式,近幾年獲得越來越多政企用戶的青睞。以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為例,一般對外提供服務的應用程序運行在公有云上,以保障用戶的訪問速度;涉及到關鍵數據存儲則部署在專屬云/私有云上,確保數據安全及在轄屬范圍內。
以國家工商總局12315互聯網平臺為例,該平臺采用的混合云模式,即在國家工商總局IDC機房的私有云和天翼云提供的公有云之上進行混合部署。其中,公有云主要承載消費者投訴門戶、其他非工商用戶的業務處理應用、平臺生產數據庫和大數據服務,對社會公眾、其他政府部門、國際維權組織以及ODR企業等提供綜合性服務;而面向來自工商專網和互聯網的工商用戶的功能部分則部署在私有云。
在這一部署模式下,相比互聯網或IT基礎設施廠商,運營商云服務廠商天翼云的優勢更為明顯,主要體現在其基礎設施、網絡資源、運營服務及國有資本等方面。天翼云以其優秀的整合能力在政務云尤其是混合云布局上優勢顯著,從位居2019年中國混合云市場榜首可見一斑。
天翼云為何成為政務云首選?
天翼云作為最早進入政企云市場的玩家之一,一直著力布局政務信息化領域。一方面,依托中國電信資源部署優勢,天翼云明確了“2+4+31+X”的云網融合資源布局,目前已擁有31個省級資源池,2000+邊緣節點,成為首家實現“一省一池”的云服務商,能夠保證政務云的屬地化部署接入。
另一方面,天翼云以國家、省、市、縣、村五級快速滲透策略為切入,持續深耕傳統政企市場。據悉,依托國家、省、市、縣、村的五級滲透模式,天翼云在全國各地落地政務云項目超2000個,包括10個國家級政務云,12個省級綜合政務云,15+省級政務行業云,地級市政務云覆蓋172個城市,服務范圍涵蓋綜治、司法、稅務、教育、文化等多個部門。
新基建的春風已經吹向各行各業,得數字化者得先機已然成為共識。數字政府作為數字經濟、數字社會領域多方面核心資源的配置者、動員者、驅動者,是整合全領域的數字化的關鍵線。作為國字軍云服務商,天翼云在”5G+天翼云+AI”戰略下,秉承央企擔當,不斷發揮自身資源和優勢,夯實云網融合基礎,加速數字政府、數字政務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