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數據存儲的 “困境” 正在加劇:一家智能制造企業,既需要存儲 PB 級的設備傳感日志(非結構化數據,需長期保存且訪問頻率低),又需要為生產系統的實時數據庫提供毫秒級讀寫支持(結構化數據,高頻隨機訪問);一家媒體公司,既要歸檔百萬小時的歷史視頻素材(非結構化,海量且低頻訪問),又要為在線編輯系統提供視頻片段的高速剪輯能力(高頻讀寫,低延遲)。
傳統模式下,企業需分別部署對象存儲與塊存儲,兩套系統獨立運維、數據孤島嚴重,且難以平衡 “海量存儲成本” 與 “高頻讀寫性能”。天翼云存儲的融合方案通過技術架構創新,讓對象存儲的 “擴展性” 與塊存儲的 “高性能” 形成互補,構建了一套能同時承載兩類需求的統一存儲體系,其核心在于解決 “數據如何高效流動”“性能如何精準適配”“成本如何動態平衡” 三大問題。
一、融合架構的底層邏輯:從 “分立” 到 “協同” 的技術突破
對象存儲與塊存儲的技術特性差異顯著:對象存儲以 “鍵 - 值” 形式存儲數據,通過扁平結構支持無限擴展,適合非結構化數據,但隨機讀寫性能較弱;塊存儲將數據分割為固定大小的塊(如 4KB、8KB),通過塊設備接口提供低延遲訪問,適合高頻讀寫,但擴展性受限于硬件容量。融合方案的核心是構建 “統一管控 + 按需調度” 的架構,實現兩類存儲的技術特性互補。
天翼云存儲的融合架構包含三個核心組件:
1. 統一元數據引擎
元數據是數據的 “身份證”,記錄數據的位置、類型、訪問權限、生命周期等信息。傳統模式下,對象存儲與塊存儲的元數據獨立管理,導致數據跨存儲遷移時需重新生成元數據,效率低下。融合方案的統一元數據引擎采用分布式 KV 數據庫(基于 RocksDB 優化),將兩類存儲的元數據納入同一管理體系:對象數據的元數據(如文件哈希、存儲路徑)與塊數據的元數據(如塊編號、映射關系)通過統一格式存儲,支持跨存儲的元數據查詢與修改。例如,當一個視頻文件從對象存儲遷移至塊存儲用于編輯時,元數據引擎自動更新其存儲類型標識,業務系統無需感知存儲介質變化,通過統一接口即可訪問。
2. 數據網關層
數據網關是連接業務系統與存儲資源的 “翻譯官”,支持多協議接入:對需要高頻讀寫的業務(如數據庫),提供 iSCSI、NVMe-oF 等塊存儲協議;對需要海量存儲的業務(如日志歸檔),提供 S3、Swift 等對象存儲協議。更關鍵的是,網關層具備 “協議轉換” 能力:當業務系統通過塊協議訪問對象存儲中的數據時,網關自動將塊級 IO 請求轉換為對象存儲的 API 調用,反之亦然。例如,視頻編輯軟件通過塊協議請求修改某段視頻(存儲在對象存儲中),網關將編輯操作拆解為對象的部分更新請求,避免全量下載再上傳的低效流程,操作效率提升 60% 以上。
3. 智能數據流動層
這是融合方案的 “調度中樞”,基于數據的訪問特征(訪問頻率、IO 模式、業務優先級)自動觸發數據在對象存儲與塊存儲之間的遷移。系統將數據劃分為 “熱數據”(近 7 天內訪問≥10 次,或存在隨機讀寫操作)、“溫數據”(近 30 天內訪問 1-9 次,以順序讀寫為主)、“冷數據”(30 天內無訪問,或僅需長期歸檔)。熱數據自動保留在塊存儲以保障性能,溫數據在塊存儲與對象存儲之間動態平衡,冷數據則遷移至對象存儲以降低成本。遷移過程通過 “增量同步” 技術實現:僅傳輸變化的部分數據(如視頻文件的某段剪輯內容),而非全量數據,遷移耗時縮短至傳統方式的 1/5。
二、海量非結構化數據存儲的優化:對象存儲的 “擴展性” 與融合方案的 “效率加持”
海量非結構化數據(如視頻、圖片、日志)的存儲核心需求是 “低成本、高可靠、易擴展”,對象存儲天然具備這些特性,而融合方案通過三項技術優化進一步放大其優勢。
1. 分層存儲與智能壓縮
對象存儲的成本優勢源于 “按需擴展” 與 “存儲介質差異化”。融合方案將對象存儲劃分為 “標準存儲”(SSD 介質,支持較高訪問頻率)、“低頻存儲”(SAS 介質,適合月級訪問)、“歸檔存儲”(磁帶庫,適合年級訪問),智能數據流動層根據數據冷熱度自動遷移。例如,某企業的監控視頻在產生后 1 個月內需要隨時調閱(熱數據),存儲在標準存儲;1-6 個月內僅需定期審計(溫數據),遷移至低頻存儲;6 個月后僅需歸檔備查(冷數據),遷移至歸檔存儲。三層存儲的成本差異可達 10 倍以上,綜合存儲成本降低 50%-70%。
同時,針對非結構化數據的特征(如視頻的冗余幀、圖片的重復像素),系統內置場景化壓縮算法:對視頻文件采用 H.265 編碼壓縮(較 H.264 壓縮率提升 40%),對日志文件采用 LZ4 算法(壓縮速度達 GB/s 級,適合高頻寫入場景),對文檔文件采用 PDF 重排壓縮(去除冗余格式信息,壓縮率達 1:3)。壓縮過程在數據寫入時自動完成,不影響業務系統的訪問效率。
2. 分布式冗余與跨區域備份
海量數據的可靠性不能依賴單節點存儲。融合方案的對象存儲采用 “多副本 + 糾刪碼” 混合冗余策略:對熱溫數據,采用 3 副本存儲(分布在不同機房的節點),確保單節點故障時數據不丟失,且讀寫性能不受影響;對冷數據,采用糾刪碼(如 16+4 模式,將數據分為 16 個數據塊和 4 個校驗塊),僅需 1.25 倍的存儲冗余即可實現任意 4 個塊丟失時的數據恢復,較 3 副本存儲節省 58% 的空間。
針對跨區域業務需求(如跨國企業的全球數據共享),系統支持 “跨區域異步復制”:數據寫入主區域對象存儲后,通過私有專線異步同步至備用區域(同步延遲可控制在分鐘級),且復制過程僅傳輸增量變化(如日志文件的新增行)。當主區域發生故障時,業務系統可無縫切換至備用區域訪問數據,RPO(恢復點目標)控制在 5 分鐘以內,滿足核心業務的連續性需求。
3. 海量數據的快速檢索
傳統對象存儲的檢索依賴文件名或路徑,難以應對 “從 PB 級數據中快速找到某段視頻的特定幀” 這類復雜需求。融合方案集成 “對象標簽與全文檢索” 功能:業務系統可在上傳數據時添加自定義標簽(如視頻的拍攝時間、地點、人物),元數據引擎將標簽與對象數據關聯存儲;檢索時,通過標簽組合(如 “2024 年 10 月 + 華東地區 + 設備 A”)或全文關鍵詞(如日志中的錯誤代碼)快速定位數據,檢索響應時間控制在秒級(PB 級數據量下)。這一能力對媒體素材管理、工業日志分析等場景至關重要,可將數據查找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
三、高頻讀寫場景的性能保障:塊存儲的 “低延遲” 與融合方案的 “協同加速”
高頻讀寫場景(如數據庫交易、虛擬機磁盤 IO、實時數據分析)對存儲的要求是 “低延遲、高 IOPS(每秒輸入輸出操作數)、高吞吐量”,塊存儲的性能優勢在此類場景中凸顯,而融合方案通過三項技術協同進一步提升其響應能力。
1. 多級緩存與 IO 路徑優化
塊存儲的延遲主要來自 “數據從磁盤到內存” 的讀取過程。融合方案構建 “內存緩存 + SSD 緩存 + 磁盤存儲” 的三級緩存體系:將最近訪問的熱點數據(如數據庫的索引塊、虛擬機的操作系統塊)保留在內存緩存(延遲 < 1ms),次熱點數據(如頻繁更新的業務表)保留在 SSD 緩存(延遲 5-10ms),冷數據存儲在磁盤。緩存置換采用 “自適應 LRU(最近最少使用)” 算法,根據 IO 模式動態調整緩存大小(如數據庫場景下緩存索引塊的比例提升至 60%),緩存命中率可達 90% 以上,大幅減少對磁盤的直接訪問。
同時,IO 路徑采用 “用戶態直接訪問” 技術:繞過傳統操作系統內核的 IO 棧(減少內核態與用戶態的切換開銷),業務系統通過專用接口直接訪問塊存儲的緩存與磁盤,IO 處理延遲降低 30%-40%。例如,某金融交易系統采用該方案后,單筆交易的存儲 IO 耗時從 20ms 降至 12ms,支撐的每秒交易筆數提升 50%。
2. 并行 IO 與彈性擴展
高頻讀寫場景常伴隨并發 IO 請求(如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IOPS),單塊存儲節點的處理能力有限。融合方案將塊存儲設計為分布式集群,支持 “多節點并行 IO”:一個邏輯卷(如數據庫磁盤)被拆分為多個物理塊,分布在不同節點,業務系統的 IO 請求被自動分配至對應節點并行處理,IOPS 隨節點數量線性擴展(如 10 個節點可提供 10 倍于單節點的 IOPS)。
針對突發 IO 峰值(如電商促銷時的數據庫訪問激增),系統支持塊存儲資源的 “在線擴容”:通過增加節點數量或提升單節點的 CPU / 內存資源,在不中斷業務的情況下提升 IO 處理能力。擴容過程中,數據塊通過 “負載均衡遷移” 技術在節點間重新分配,確保各節點負載均勻,避免某節點成為性能瓶頸。
3. 與對象存儲的協同加速
部分高頻讀寫場景需要訪問對象存儲中的數據(如在線編輯對象存儲中的視頻素材),傳統方式需將數據全量下載至本地再處理,效率低下。融合方案通過 “塊存儲映射” 技術解決這一問題:將對象存儲中的大文件(如 10GB 視頻)映射為塊存儲的一個邏輯卷,業務系統通過塊協議直接訪問該邏輯卷,系統自動將塊級 IO 請求轉換為對象的部分讀取 / 寫入,實現 “無需全量下載即可編輯”。例如,視頻編輯軟件修改視頻的第 5-10 分鐘片段時,僅需讀取對應片段的對象數據(約 1GB),而非整個 10GB 文件,操作效率提升 80% 以上。
四、業務適配:從場景需求到技術落地的閉環驗證
融合方案的價值最終體現在業務場景的適配能力上,以下兩類典型場景印證了其技術有效性:
智能制造場景:某汽車工廠需存儲兩類數據 —— 一是 5000 臺設備的實時傳感數據(每臺設備每秒產生 1KB 數據,每日約 43GB,需高頻寫入塊存儲用于實時監控);二是設備歷史運行日志(年度數據量達 15PB,非結構化,僅需每月審計,存儲于對象存儲)。融合方案通過智能數據流動層,將 7 天內的傳感數據保留在塊存儲(支持毫秒級查詢),超過 7 天的自動遷移至對象存儲(低頻存儲),存儲成本降低 60%;同時,通過塊存儲映射技術,工程師可直接在塊存儲中分析對象存儲中的歷史日志,無需全量下載,分析效率提升 3 倍。
媒體云場景:某視頻平臺需處理 “內容上傳 - 編輯 - 分發 - 歸檔” 全流程:用戶上傳的原始視頻(非結構化,海量)先存儲于對象存儲;編輯團隊通過在線工具剪輯(需高頻讀寫,映射為塊存儲邏輯卷);剪輯完成的成片分發至 CDN(從對象存儲直接拉取);過時內容歸檔至對象存儲的歸檔層。融合方案的統一元數據引擎確保視頻在各環節的存儲位置透明化,編輯效率提升 50%,整體存儲成本降低 45%。
結語
天翼云存儲的對象存儲與塊存儲融合方案,并非簡單的 “技術疊加”,而是通過統一元數據、智能數據流動、多協議適配等核心技術,構建了 “性能與成本”“擴展與效率” 的平衡體系。對企業而言,這種融合不僅解決了 “海量存儲與高頻讀寫” 的場景沖突,更通過數據的無縫流動與統一管理,降低了存儲系統的運維復雜度,釋放了數據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價值。在數據量持續爆發的數字化時代,這類融合方案正成為企業存儲架構的核心選擇 —— 它既滿足了當下的業務需求,又為未來的存儲擴展預留了彈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