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讓我很不理解的是:很多人至今仍將所有 AI 生成內容一概而論 —— 無論那是自動生成的空洞文字,還是像這篇內容一樣,融入了真實思考、執著態度與創意轉折的作品。我將 AI 當作工具,掌控文章方向的是我;這些內容處處都有我的印記和風格,因為每一條 AI 指令都是我精心設計的。
讓人沮喪的是,無論是有創意的作品,還是空洞的文字,都會引發同樣的下意識反應(我倒不擔心自己 —— 我知道該如何應對批評,也不介意開誠布公)。但并非所有人都做好了面對爭議的準備,許多優質的 AI 輔助作品因此被埋沒,只因創作者不愿去應對公開使用 AI 后隨之而來的麻煩。
在網上的 “創作者 + AI” 圈子里待上五分鐘,你就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別公開用了 AI 的事,何必自找麻煩?” 不過我不這么做。我更愿意坦然承認這一點,即便這偶爾會引發爭論。
那么,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關于人工智能,我們目前已明確掌握的信息有哪些,仍有待理清的問題又有哪些,以及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之前,我們該如何學會在表達不同意見時,避免把局面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1. 真正有話語權的人是誰?
平臺、出版商、工作場所、教室,還有每個持有管理標識的 Discord 管理員,都有權設定各自的規則邊界。但一直讓我在意的不是他們 “是否” 設定邊界,而是 “如何” 設定。當 “邊界” 變成一套一刀切的防火墻時,我的疑慮就來了。
于是我當然要確認一下:“這是不是說我的作品也會被禁?” 結果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不發預覽圖,就完全沒問題。坦誠、直白,毫無不必要的麻煩,這很棒。
但 Medium 呢?他們嘴上說著 “灰色地帶”…… 卻給所有 AI 輔助創作的創作者設下了一個嚴苛的 “懲罰區”,完全不考慮創作者的初衷和作品的質量。
我無法改寫規則手冊,但我不能裝作這些一刀切的規則沒有將那些優秀、用心的創作者排除在外。我們當中,有人努力遵循那些本就模糊不清的準則,甚至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摸索出一些新規則,這樣的人不該被一概而論,讓自己的作品與粗制濫造的東西混為一談。
2. 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千篇一律
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也分三六九等。有些內容膚淺、像垃圾信息一樣空洞無物,完全是為了博取點擊量批量生產的,毫無思考和用心可言。而我們這類創作者呢?我們是在善用這一工具:對內容進行梳理、改寫,賦予其真正鮮活的風格。
不良創作者并非隨著人工智能的出現才產生;只是原本就存在的那些不良創作者,找到了另一條走捷徑的路而已。
市面上有一些工具 —— 比如 ZeroGPT 之類的 —— 聲稱能檢測出所有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但實際情況是:我真的做過測試。我隨機挑選了三四篇自己的作品,用不同的檢測工具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我的作品最高 “AI 相似度評分” 也才 18%。
我大部分帖子都是即興口述的。之后會把內容交給 AI—— 讓它梳理結構、調整措辭,有時甚至徹底重寫 —— 但全程都會遵循我設定的規則。而且,最終成品絕對不會是簡單復制粘貼的結果。我自始至終都在進行編輯。每一次創作,流程中都必然有一個人類的參與,那就是我。
3. 人工智能會提高生產力嗎?
有時會,有時則不會。
關于人工智能,總有這樣的說法:它能讓你效率提升十倍、變得更聰明、能力更強 —— 諸如此類的宣傳話術層出不窮。這些說法或許確實不假…… 但只是有時如此。比如寫文檔?那絕對能做到。我只需幾秒鐘就能生成一份草稿,內容清晰、結構規整,完全可用。至于擬提案?更不用提了;我敢肯定,那些負責人都快對我快速整合一份方案的能力感到厭煩了。
但有時候,人工智能只是幫你免去了那些沒人愿意做的活兒。比如,為了解決一個突發問題,需要梳理長達十年的遺留代碼 —— 因為現在終于到了重構這個應用程序的時候,可沒人記得這些代碼實際是做什么的,甚至沒人知道當初為什么要寫這些代碼。
說實話,有時候它能發現一些我可能遺漏的關聯。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可以跳過整個核查流程,直接相信它找到的所有結果。你依然得親自檢查。或許它能幫你在復雜的代碼堆里省下三天時間,但人工審核這一步絕不能省。
不過,也不是所有工作都該交給機器人。比如那個棘手的生產故障、那封客戶支持工單、那通客戶來電 —— 這些都需要人來處理。人工智能可以成為一項強大助力,但它本就不該取代工作中那些需要真實判斷力、同理心,或是需要人們共同協作找到解決方案的部分。
4.人工智能并非洪水猛獸
人工智能并非潛藏在你工作流程中的反派,而是一種能放大個人能力的工具。用得好,它能讓你的表達更精準、修改更高效;用得不好,只會徒增冗余信息。
正因如此,我每一次提交的內容都會明確標注 AI 的參與程度,而且我的帖子也將開始帶有 “AI 編輯” 標識。這么做,不是因為有人要求我,也不是作為免責聲明,而是因為總得有人愿意站出來表明:“AI 生成” 和 “AI 輔助” 之間,存在本質區別。
5. 人工智能生成的代碼亦屬人工智能內容
以下是我的原則:公開透明,就這么簡單。
文檔與帖子:添加一句簡單的頁腳說明,例如 “本文由 AI 工具協助生成”。
代碼或技術文檔:在提交信息中添加以下三種頁腳說明之一:
- Generated-with: AI tool(由 AI 工具生成):表示 AI 承擔了大部分或全部工作
- Co-authored-by: AI tool(與 AI 工具共同創作):表示內容由人工與 AI 各完成 50%
- Assisted-with: AI tool(由 AI 工具協助):表示 AI 提供了部分幫助,但占比遠不足 50%
這么做并非為了走流程、應付檢查,而是為了明確貢獻歸屬、樹立榜樣,同時也是為了對自己、對未來可能需要用到這些內容的人保持真正的透明。
6. 那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或音樂又該如何界定呢?
原則不變,形式不同而已。有些藝術家會投入數周甚至數月時間,用自己的作品訓練模型。(我自己嘗試訓練模型已經一個多月了,至今還沒成功!)另一些人則會走捷徑:輸入一兩句話,讓人工智能 “優化” 一下,就宣稱完成了創作。
這和文字創作的情況其實一樣:藝術家完全有權保護自己的作品。但從實際操作來看,該如何保護呢?事實是,我們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相關法律進展滯后,而技術仍在飛速發展。我們終會跟上腳步,或許不會太快,但最終一定能做到。
7. 人工智能在 “竊取” 嗎?
這是我堅決不讓步的一點。不,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并非竊取 —— 除非你故意謊稱他人的作品是自己的,或是蓄意無視版權。但要明確,“可公開獲取” 不等于 “進入公有領域”,任何人都不應失去對自己作品的署名權。
人工智能公司是否應該為某些數據付費?或許應該!創作者和藝術家是否應該擁有話語權?當然應該。但 “所有人工智能應用都是盜竊” 的說法,和 “所有創作者都是圣人” 一樣,都過于片面簡化了問題。
8. 我無法保持沉默
我不能坐視這種混亂局面而不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我們所有人都還在摸索 AI 這件事:有人一頭扎了進去,有人則還在小心翼翼地試探。但如果我們停止對話、對彼此的聲音充耳不聞,是永遠不會有進展的 —— 如果存在更好的方式,那一定需要我們共同去尋找。
那么,我有沒有遺漏什么呢?在下方分享你的觀點吧 —— 關于 AI,有哪條規則、哪個現實情況或是哪個實用建議,是你希望更多人能正確理解的?無論是評論、私信,還是寫下你自己的經歷都可以。我會持續更新這份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