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色一区w666天堂,色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少妇特黄A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综合,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發布文章
  • 消息中心
點贊
收藏
評論
分享
原創

邊緣服務器的算力分配策略:解析終端設備與云端協同場景下的任務卸載與資源調度

2025-08-01 10:39:37
21
0

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爆發式增長催生了海量終端設備與實時性應用(如工業視覺檢測、自動駕駛感知、AR/VR交互)。傳統“終端采集-云端處理”模式面臨網絡帶寬瓶頸、響應延遲過高及隱私安全風險。邊緣計算應運而生,通過在靠近終端或數據源的網絡邊緣部署計算節點(邊緣服務器),構筑起“終端-邊緣-云”三級算力架構。然而,這一架構的核心效能并非自動達成,其高度依賴于一套精巧的任務卸載(Task Offloading) 與邊緣資源調度(Resource Scheduling) 機制。本文將聚焦于此,解析如何在動態多變的環境下,實現跨層算力的高效協同與邊緣資源的精準分配。

一、 協同場景的挑戰:異構資源與多維約束下的算力博弈

在終端-邊緣-云協同框架中實施高效的算力分配,首先需深刻理解其固有復雜性與核心矛盾:

  1. 算力資源的異構性與分布性:

    • 終端設備: 算力有限(CPU/GPU能力弱)、電池容量受限,但擁有原始數據、感知能力和本地實時響應需求。

    • 邊緣節點: 具備中等算力(多核CPU、專用加速卡如NPU/FPGA)、存儲和網絡帶寬,靠近終端(1-10ms級延遲),但資源總量受限(物理空間、供電、散熱約束),且需服務覆蓋區域內大量終端。

    • 遠程中心云: 擁有近乎無限的彈性算力與存儲資源,適合大規模批處理、復雜模型訓練,但網絡延遲高(數十至數百毫秒)、帶寬成本昂貴。

  2. 應用需求的多樣性與嚴苛性:

    • 超低時延型: 如工業控制環路(<10ms)、實時游戲渲染(<20ms)、車輛協同感知,要求處理盡可能靠近終端(終端或邊緣)。

    • 高計算密度型: 如高清視頻結構化分析、復雜AI推理(目標檢測、NLP),需要較強算力支撐,終端難以勝任。

    • 高帶寬消耗型: 如多路視頻流匯聚處理,需邊緣節點提供充足的網絡I/O能力。

    • 隱私/安全敏感型: 如醫療影像分析、車間生產數據,要求數據在本地或邊緣處理,限制上傳云端。

    • 終端能耗敏感型: 如移動設備、IoT傳感器,需最小化本地計算以延長續航。

  3. 動態環境的不可預測性:

    • 網絡狀態波動: 無線網絡(4G/5G/Wi-Fi)帶寬、延遲、丟包率動態變化。

    • 資源需求潮汐: 終端接入數量、應用請求類型與強度隨時間、地點呈現顯著波動(如早晚高峰、特定區域事件)。

    • 任務特性差異: 不同任務的計算量(CPU周期)、數據輸入/輸出大小、對延遲/精度的容忍度各異。

核心問題歸結為: 面對特定任務及其QoS需求,是否卸載?卸載到哪里(邊緣還是云)?卸載多少(全任務或部分子任務)? 同時,在邊緣節點內部,如何為并發到達的多個卸載任務分配其有限的CPU、內存、GPU、網絡帶寬資源? 這本質上是一個在多重約束(時延、能耗、成本、資源上限)下的多目標優化問題。

二、 智能任務卸載:決策模型與優化策略

任務卸載決策是算力協同的“總開關”,其目標是選擇最優執行位置以最大化系統效用(如滿足時延要求、最小化總能耗或成本)。

  1. 卸載決策的關鍵輸入維度:

    • 任務屬性 (T): 計算量大小(MI/Flops)、輸入/輸出數據量(Bytes)、最大容忍延遲(Deadline)、精度要求、依賴關系(DAG)。

    • 終端狀態 (D): 剩余電量、當前CPU/GPU利用率、本地計算能力、網絡連接狀態(帶寬、RTT)。

    • 邊緣狀態 (E): 當前節點承載壓力(CPU/內存/GPU/網絡IO利用率)、隊列等待時長、任務處理速率、與終端間的網絡質量。

    • 云端狀態 (C): 云端服務延遲(包括網絡傳輸+處理)、單位計算成本。

    • 系統目標 (O): 優化目標函數(如最小化端到端延遲、最小化終端能耗、最小化經濟成本、最大化吞吐量)及其權重。

  2. 主流卸載決策模型與策略:

    • 基于計算經濟性 (Cost-Benefit Analysis):

      • 核心思想: 比較本地執行與卸載(邊緣/云)的“成本”。成本可定義為時間延遲、能耗或貨幣成本。

      • 簡單閾值法: 設定計算量或數據量閾值。例如,若 任務計算量 / 終端計算能力 > 本地延遲閾值 或 輸入數據量 / 上行帶寬 > 傳輸時間閾值,則觸發卸載。簡單但適應性差。

    • 基于優化理論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 問題建模: 將卸載決策(0-1變量或比例變量)和資源分配變量整合,構建混合整數線性/非線性規劃(MILP/MINLP)模型,目標函數為最小化總延遲/能耗/成本等,約束包括任務Deadline、資源容量限制。

      • 求解挑戰: 問題通常是NP-Hard。常用啟發式算法(如遺傳算法GA、粒子群優化PSO)或分解方法(如先決策卸載位置再分配資源)求近似最優解。適用于小規模或離線場景。

    • 基于機器學習/強化學習 (ML/RL):

      • 監督學習: 利用歷史數據訓練分類器(如SVM, DNN),輸入(T, D, E, C),輸出最優卸載位置。需要大量標注數據。

      • 強化學習 (RL): 將邊緣環境建模為馬爾可夫決策過程(MDP)。Agent(決策器)觀察環境狀態(S= {D, E, C, T}),選擇動作(A= {本地, 邊緣, 云}),獲得獎勵(R,如 -延遲, -能耗)。通過Q-learning, DQN, Actor-Critic等算法學習最優策略。優勢在于能適應動態環境,無需精確模型。是當前研究熱點。

    • 部分卸載與任務分割:

      • 非所有任務都需整體卸載。可將任務拆分為子任務(如AI推理:前處理在終端,模型推理在邊緣,后處理在終端/邊緣),實施更細粒度的卸載(如DNN模型層劃分),進一步優化時延與能耗。

三、 邊緣資源調度:精細化管控與高效利用

一旦任務被卸載到邊緣節點,高效、公平、可預測地調度其內部資源是保障服務質量的基石。

  1. 資源抽象與隔離:

    • 容器化技術: 采用Docker、Containerd等容器運行時,將每個卸載任務封裝在獨立容器中。容器提供進程、文件系統、網絡的隔離,確保任務互不干擾,是資源調度的理想載體。相比虛擬機(VM),容器啟動更快、開銷更低。

    • 資源配額管理: 通過Cgroups對容器的CPU份額(CFS)、內存上限、塊設備I/O、網絡帶寬進行硬性或彈性限制,防止單一任務過度消耗資源。

  2. 核心調度算法與策略:

    • 優先級調度:

      • 靜態優先級: 根據任務類型預設優先級(如緊急控制指令 > 實時視頻分析 > 批量數據處理)。

      • 動態優先級: 基于任務緊迫性動態調整,如使用最早截止時間優先(EDF):優先調度Deadline最近的任務;或最小松弛時間優先(Least Laxity First):松弛時間 = Deadline - 剩余執行時間 - 當前時間。

    • 公平共享與比例分配:

      • 基于權重的公平排隊(WFQ): 為不同任務或任務類分配權重,調度器按權重比例分配帶寬(網絡)或CPU時間片。保證資源分配的相對公平性。

      • Dominant Resource Fairness (DRF): 適用于多資源類型(CPU、內存、GPU)場景。計算任務的主導資源(占其總需求比例最高的資源),在滿足主導資源公平的前提下,最大化整體資源利用率。更適應邊緣異構資源環境。

    • 資源感知調度:

      • 考慮任務的實際資源需求(CPU密集型、內存密集型、IO密集型)和節點的實時資源余量(CPU負載、內存壓力、GPU占用),將任務調度到最匹配的節點或節點內資源上,減少資源碎片和瓶頸。結合負載均衡技術。

  3. 彈性伸縮與過載保護:

    • 水平伸縮: 在邊緣集群層面,當單節點資源接近飽和時,調度器可將新任務或部分現有任務遷移(Live Migration)至集群內其他負載較輕的節點。依賴高效的集群管理平臺(如Kubernetes)。

    • 垂直伸縮: 在單節點內,根據容器實時資源使用率(如CPU > 80%),動態調整其資源配額上限(如增加CPU limit)。

    • 準入控制: 當節點整體承載壓力超過安全閾值時,拒絕新到達的低優先級卸載請求,或要求其回退到終端本地執行或嘗試其他邊緣節點/云端,保障已接受任務的服務質量。

    • 服務降級: 在極端過載時,對非關鍵任務實施降級策略(如降低AI推理精度、減少視頻流幀率),釋放資源給高優先級任務。

四、 協同優化:構建全局高效的算力網絡

任務卸載決策與邊緣資源調度并非孤立,深度協同方能實現全局最優:

  1. 狀態感知與信息共享:

    • 建立統一的監控系統,實時收集并匯聚終端狀態(電量、算力)、邊緣節點狀態(資源利用率、隊列長度、網絡IO)、云端狀態(服務延遲、成本)、網絡狀態(帶寬、RTT、丟包)。

    • 將關鍵狀態信息(如邊緣節點實時負載、預計排隊延遲)作為卸載決策的重要輸入,避免將任務卸載到已過載的邊緣節點。

  2. 聯合優化框架:

    • 將卸載決策變量(x_i ∈ {Local, Edge, Cloud})與邊緣資源分配變量(y_j^k 表示任務j在邊緣節點k上獲得的CPU/內存/GPU資源量)納入同一優化模型。

    • 目標函數:Minimize [ α * TotalLatency + β * TotalEnergy + γ * MonetaryCost ],其中權重α, β, γ 反映不同優化目標的側重。

    • 約束:任務Deadline、終端能耗上限、邊緣節點資源容量上限、卸載可行性約束(如隱私任務不能上云)。

    • 求解:可采用分層優化(先決策卸載位置,再在位置約束下分配資源)或基于博弈論、多智能體強化學習(MARL)等方法。

  3. 智能調度中樞:

    • 設計中心化或半中心化的智能調度器(可部署在區域核心邊緣節點或輕量級云上),作為全局決策大腦。

    • 該中樞集成卸載決策引擎(運行ML/RL模型或優化算法)和資源調度引擎,基于全局視圖做出最優或近似最優的卸載與調度指令,下發給終端和邊緣節點執行。

    • 支持策略的動態更新以適應環境變化。

五、 結語:在動態平衡中釋放邊緣潛能

終端-邊緣-云協同架構下的算力分配,是一門在資源異構性、需求多樣性、環境動態性等多重約束下尋求最優解的精細藝術。其核心在于通過智能任務卸載實現計算負載在終端、邊緣、云之間的合理分布,并通過精細化的邊緣資源調度確保邊緣節點內部算力的高效、公平與可靠供給。

成功的實踐依賴于:

  1. 精準建模: 深刻理解任務特性、資源狀態、網絡條件及優化目標。

  2. 智能決策: 利用優化理論、機器學習(尤其是強化學習)賦能卸載與調度策略,使其具備適應性和預測性。

  3. 高效執行: 依托容器化、Cgroups、集群管理(如Kubernetes)等技術實現資源的敏捷隔離、分配與彈性伸縮。

  4. 全局協同: 打破卸載與調度間的壁壘,構建狀態共享與聯合優化機制,實現跨層算力池的“一盤棋”調度。

隨著5G/6G、AIoT的深入發展以及算力網絡(Computing Power Network)概念的興起,邊緣服務器的算力分配策略將持續演進。未來的方向將更側重于:

  • 跨域協同調度: 實現不同運營商、不同地域邊緣節點間算力的全局調度與交易。

  • 算力-網絡-存儲一體化調度: 在調度決策中更深度地融合網絡傳輸成本與存儲訪問開銷。

  • 聯邦學習賦能智能決策: 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利用聯邦學習訓練更強大的分布式卸載與調度模型。

唯有持續深化對邊緣算力分配的理解與優化,方能充分釋放邊緣計算的潛力,為層出不窮的低時延、高智能、隱私安全的創新應用提供堅實可靠的算力基座。

0條評論
0 / 1000
c****8
417文章數
0粉絲數
c****8
417 文章 | 0 粉絲
原創

邊緣服務器的算力分配策略:解析終端設備與云端協同場景下的任務卸載與資源調度

2025-08-01 10:39:37
21
0

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的爆發式增長催生了海量終端設備與實時性應用(如工業視覺檢測、自動駕駛感知、AR/VR交互)。傳統“終端采集-云端處理”模式面臨網絡帶寬瓶頸、響應延遲過高及隱私安全風險。邊緣計算應運而生,通過在靠近終端或數據源的網絡邊緣部署計算節點(邊緣服務器),構筑起“終端-邊緣-云”三級算力架構。然而,這一架構的核心效能并非自動達成,其高度依賴于一套精巧的任務卸載(Task Offloading) 與邊緣資源調度(Resource Scheduling) 機制。本文將聚焦于此,解析如何在動態多變的環境下,實現跨層算力的高效協同與邊緣資源的精準分配。

一、 協同場景的挑戰:異構資源與多維約束下的算力博弈

在終端-邊緣-云協同框架中實施高效的算力分配,首先需深刻理解其固有復雜性與核心矛盾:

  1. 算力資源的異構性與分布性:

    • 終端設備: 算力有限(CPU/GPU能力弱)、電池容量受限,但擁有原始數據、感知能力和本地實時響應需求。

    • 邊緣節點: 具備中等算力(多核CPU、專用加速卡如NPU/FPGA)、存儲和網絡帶寬,靠近終端(1-10ms級延遲),但資源總量受限(物理空間、供電、散熱約束),且需服務覆蓋區域內大量終端。

    • 遠程中心云: 擁有近乎無限的彈性算力與存儲資源,適合大規模批處理、復雜模型訓練,但網絡延遲高(數十至數百毫秒)、帶寬成本昂貴。

  2. 應用需求的多樣性與嚴苛性:

    • 超低時延型: 如工業控制環路(<10ms)、實時游戲渲染(<20ms)、車輛協同感知,要求處理盡可能靠近終端(終端或邊緣)。

    • 高計算密度型: 如高清視頻結構化分析、復雜AI推理(目標檢測、NLP),需要較強算力支撐,終端難以勝任。

    • 高帶寬消耗型: 如多路視頻流匯聚處理,需邊緣節點提供充足的網絡I/O能力。

    • 隱私/安全敏感型: 如醫療影像分析、車間生產數據,要求數據在本地或邊緣處理,限制上傳云端。

    • 終端能耗敏感型: 如移動設備、IoT傳感器,需最小化本地計算以延長續航。

  3. 動態環境的不可預測性:

    • 網絡狀態波動: 無線網絡(4G/5G/Wi-Fi)帶寬、延遲、丟包率動態變化。

    • 資源需求潮汐: 終端接入數量、應用請求類型與強度隨時間、地點呈現顯著波動(如早晚高峰、特定區域事件)。

    • 任務特性差異: 不同任務的計算量(CPU周期)、數據輸入/輸出大小、對延遲/精度的容忍度各異。

核心問題歸結為: 面對特定任務及其QoS需求,是否卸載?卸載到哪里(邊緣還是云)?卸載多少(全任務或部分子任務)? 同時,在邊緣節點內部,如何為并發到達的多個卸載任務分配其有限的CPU、內存、GPU、網絡帶寬資源? 這本質上是一個在多重約束(時延、能耗、成本、資源上限)下的多目標優化問題。

二、 智能任務卸載:決策模型與優化策略

任務卸載決策是算力協同的“總開關”,其目標是選擇最優執行位置以最大化系統效用(如滿足時延要求、最小化總能耗或成本)。

  1. 卸載決策的關鍵輸入維度:

    • 任務屬性 (T): 計算量大小(MI/Flops)、輸入/輸出數據量(Bytes)、最大容忍延遲(Deadline)、精度要求、依賴關系(DAG)。

    • 終端狀態 (D): 剩余電量、當前CPU/GPU利用率、本地計算能力、網絡連接狀態(帶寬、RTT)。

    • 邊緣狀態 (E): 當前節點承載壓力(CPU/內存/GPU/網絡IO利用率)、隊列等待時長、任務處理速率、與終端間的網絡質量。

    • 云端狀態 (C): 云端服務延遲(包括網絡傳輸+處理)、單位計算成本。

    • 系統目標 (O): 優化目標函數(如最小化端到端延遲、最小化終端能耗、最小化經濟成本、最大化吞吐量)及其權重。

  2. 主流卸載決策模型與策略:

    • 基于計算經濟性 (Cost-Benefit Analysis):

      • 核心思想: 比較本地執行與卸載(邊緣/云)的“成本”。成本可定義為時間延遲、能耗或貨幣成本。

      • 簡單閾值法: 設定計算量或數據量閾值。例如,若 任務計算量 / 終端計算能力 > 本地延遲閾值 或 輸入數據量 / 上行帶寬 > 傳輸時間閾值,則觸發卸載。簡單但適應性差。

    • 基于優化理論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 問題建模: 將卸載決策(0-1變量或比例變量)和資源分配變量整合,構建混合整數線性/非線性規劃(MILP/MINLP)模型,目標函數為最小化總延遲/能耗/成本等,約束包括任務Deadline、資源容量限制。

      • 求解挑戰: 問題通常是NP-Hard。常用啟發式算法(如遺傳算法GA、粒子群優化PSO)或分解方法(如先決策卸載位置再分配資源)求近似最優解。適用于小規模或離線場景。

    • 基于機器學習/強化學習 (ML/RL):

      • 監督學習: 利用歷史數據訓練分類器(如SVM, DNN),輸入(T, D, E, C),輸出最優卸載位置。需要大量標注數據。

      • 強化學習 (RL): 將邊緣環境建模為馬爾可夫決策過程(MDP)。Agent(決策器)觀察環境狀態(S= {D, E, C, T}),選擇動作(A= {本地, 邊緣, 云}),獲得獎勵(R,如 -延遲, -能耗)。通過Q-learning, DQN, Actor-Critic等算法學習最優策略。優勢在于能適應動態環境,無需精確模型。是當前研究熱點。

    • 部分卸載與任務分割:

      • 非所有任務都需整體卸載。可將任務拆分為子任務(如AI推理:前處理在終端,模型推理在邊緣,后處理在終端/邊緣),實施更細粒度的卸載(如DNN模型層劃分),進一步優化時延與能耗。

三、 邊緣資源調度:精細化管控與高效利用

一旦任務被卸載到邊緣節點,高效、公平、可預測地調度其內部資源是保障服務質量的基石。

  1. 資源抽象與隔離:

    • 容器化技術: 采用Docker、Containerd等容器運行時,將每個卸載任務封裝在獨立容器中。容器提供進程、文件系統、網絡的隔離,確保任務互不干擾,是資源調度的理想載體。相比虛擬機(VM),容器啟動更快、開銷更低。

    • 資源配額管理: 通過Cgroups對容器的CPU份額(CFS)、內存上限、塊設備I/O、網絡帶寬進行硬性或彈性限制,防止單一任務過度消耗資源。

  2. 核心調度算法與策略:

    • 優先級調度:

      • 靜態優先級: 根據任務類型預設優先級(如緊急控制指令 > 實時視頻分析 > 批量數據處理)。

      • 動態優先級: 基于任務緊迫性動態調整,如使用最早截止時間優先(EDF):優先調度Deadline最近的任務;或最小松弛時間優先(Least Laxity First):松弛時間 = Deadline - 剩余執行時間 - 當前時間。

    • 公平共享與比例分配:

      • 基于權重的公平排隊(WFQ): 為不同任務或任務類分配權重,調度器按權重比例分配帶寬(網絡)或CPU時間片。保證資源分配的相對公平性。

      • Dominant Resource Fairness (DRF): 適用于多資源類型(CPU、內存、GPU)場景。計算任務的主導資源(占其總需求比例最高的資源),在滿足主導資源公平的前提下,最大化整體資源利用率。更適應邊緣異構資源環境。

    • 資源感知調度:

      • 考慮任務的實際資源需求(CPU密集型、內存密集型、IO密集型)和節點的實時資源余量(CPU負載、內存壓力、GPU占用),將任務調度到最匹配的節點或節點內資源上,減少資源碎片和瓶頸。結合負載均衡技術。

  3. 彈性伸縮與過載保護:

    • 水平伸縮: 在邊緣集群層面,當單節點資源接近飽和時,調度器可將新任務或部分現有任務遷移(Live Migration)至集群內其他負載較輕的節點。依賴高效的集群管理平臺(如Kubernetes)。

    • 垂直伸縮: 在單節點內,根據容器實時資源使用率(如CPU > 80%),動態調整其資源配額上限(如增加CPU limit)。

    • 準入控制: 當節點整體承載壓力超過安全閾值時,拒絕新到達的低優先級卸載請求,或要求其回退到終端本地執行或嘗試其他邊緣節點/云端,保障已接受任務的服務質量。

    • 服務降級: 在極端過載時,對非關鍵任務實施降級策略(如降低AI推理精度、減少視頻流幀率),釋放資源給高優先級任務。

四、 協同優化:構建全局高效的算力網絡

任務卸載決策與邊緣資源調度并非孤立,深度協同方能實現全局最優:

  1. 狀態感知與信息共享:

    • 建立統一的監控系統,實時收集并匯聚終端狀態(電量、算力)、邊緣節點狀態(資源利用率、隊列長度、網絡IO)、云端狀態(服務延遲、成本)、網絡狀態(帶寬、RTT、丟包)。

    • 將關鍵狀態信息(如邊緣節點實時負載、預計排隊延遲)作為卸載決策的重要輸入,避免將任務卸載到已過載的邊緣節點。

  2. 聯合優化框架:

    • 將卸載決策變量(x_i ∈ {Local, Edge, Cloud})與邊緣資源分配變量(y_j^k 表示任務j在邊緣節點k上獲得的CPU/內存/GPU資源量)納入同一優化模型。

    • 目標函數:Minimize [ α * TotalLatency + β * TotalEnergy + γ * MonetaryCost ],其中權重α, β, γ 反映不同優化目標的側重。

    • 約束:任務Deadline、終端能耗上限、邊緣節點資源容量上限、卸載可行性約束(如隱私任務不能上云)。

    • 求解:可采用分層優化(先決策卸載位置,再在位置約束下分配資源)或基于博弈論、多智能體強化學習(MARL)等方法。

  3. 智能調度中樞:

    • 設計中心化或半中心化的智能調度器(可部署在區域核心邊緣節點或輕量級云上),作為全局決策大腦。

    • 該中樞集成卸載決策引擎(運行ML/RL模型或優化算法)和資源調度引擎,基于全局視圖做出最優或近似最優的卸載與調度指令,下發給終端和邊緣節點執行。

    • 支持策略的動態更新以適應環境變化。

五、 結語:在動態平衡中釋放邊緣潛能

終端-邊緣-云協同架構下的算力分配,是一門在資源異構性、需求多樣性、環境動態性等多重約束下尋求最優解的精細藝術。其核心在于通過智能任務卸載實現計算負載在終端、邊緣、云之間的合理分布,并通過精細化的邊緣資源調度確保邊緣節點內部算力的高效、公平與可靠供給。

成功的實踐依賴于:

  1. 精準建模: 深刻理解任務特性、資源狀態、網絡條件及優化目標。

  2. 智能決策: 利用優化理論、機器學習(尤其是強化學習)賦能卸載與調度策略,使其具備適應性和預測性。

  3. 高效執行: 依托容器化、Cgroups、集群管理(如Kubernetes)等技術實現資源的敏捷隔離、分配與彈性伸縮。

  4. 全局協同: 打破卸載與調度間的壁壘,構建狀態共享與聯合優化機制,實現跨層算力池的“一盤棋”調度。

隨著5G/6G、AIoT的深入發展以及算力網絡(Computing Power Network)概念的興起,邊緣服務器的算力分配策略將持續演進。未來的方向將更側重于:

  • 跨域協同調度: 實現不同運營商、不同地域邊緣節點間算力的全局調度與交易。

  • 算力-網絡-存儲一體化調度: 在調度決策中更深度地融合網絡傳輸成本與存儲訪問開銷。

  • 聯邦學習賦能智能決策: 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利用聯邦學習訓練更強大的分布式卸載與調度模型。

唯有持續深化對邊緣算力分配的理解與優化,方能充分釋放邊緣計算的潛力,為層出不窮的低時延、高智能、隱私安全的創新應用提供堅實可靠的算力基座。

文章來自個人專欄
文章 | 訂閱
0條評論
0 / 1000
請輸入你的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