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千行百業的當下,云計算已成為驅動創新與效率的核心引擎。然而,隨之而來的安全挑戰亦呈指數級增長:攻擊手段持續進化、攻擊面急劇擴大、破壞性后果愈發嚴重。尤其對于承著核心業務與敏感數據的企業而言,構建一套能有效抵御復雜威脅、實現主動防御的安全體系,已非選項,而是剛需。傳統的安全方案往往存在“單點防御、靜態策略、響應滯后、協同困難”等痼疾,難以應對如高級持續性威脅(APT)、零日漏洞利用、大規模勒索攻擊等新型風險。天翼云深諳此道,其傾力打造的“立體防御”安全架構,正是以動態感知、協同響應、多層防護為核心支柱,通過一體化設計,為企業筑起智能、敏捷、堅固的數字安全防線。
一、 破局之道:從靜態防御到立體防御的范式轉變
傳統安全模型常被詬病為“馬奇諾防線”——看似堅固,卻可能被繞過或重點突破。其痛點集中體現在:
-
信息孤島,盲區叢生: 各類安全產品(防火墻、入侵檢測、終端防護等)運行,數據互不相通,缺乏全局視野。攻擊者利用此弱點,實施橫向移動時難以被及時發現。
-
響應滯后,處置低效: 威脅檢測到響應處置往往依賴人工分析、手動操作,流程冗長。面對快速傳播的勒索軟件或自動化攻擊,寶貴的“黃金響應時間”被浪費。
-
防護單薄,縱深不足: 依賴單一或少數幾層防護,一旦被突破,核心資產即暴露無遺。缺乏層層設卡、層層阻擊的縱深防御能力。
-
策略僵化,難以適變: 安全策略配置后長期不變,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業務環境和攻擊手法,導致防護效果隨時間遞減。
天翼云立體防御架構的核心理念,正是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三個關鍵轉變: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測與防御;從單點防護轉向全局協同聯動;從面防護轉向縱深立體防護。
二、 核心支柱解析:動態感知、協同響應與多層防護的一體化
天翼云立體防御架構并非安全產品的簡單堆砌,而是通過精密的頂層設計和深度集成,實現三大核心能力的有機融合與閉環運行:
-
動態感知:構建全天候、全方位的威脅“雷達網”
-
全網威脅情報融合: 整合天翼云自有海量安全數據、全球開源與商業威脅情報源、行業共享情報,形成覆蓋廣、質量高、更新快的威脅情報庫。這為識別已知惡意IP、域名、文件哈希、攻擊模式提供了堅實基礎。
-
AI驅動的異常行為分析: 這是動態感知的核心引擎。利用機器學習和行為分析技術,持續學習用戶、設備、應用、網絡的正常行為基線。通過實時比對流量、訪問日志、系統調用、用戶操作等海量數據,精準識別偏離基線的異常活動(如異常登錄、敏感數據異常訪問、內部橫向、命令與控制通信等),有效捕捉未知威脅和潛伏的APT活動。例如,對制造業OT環境中的工控協議進行深度解析,識別異常指令序列。
-
端點深度可見性: 在主機/虛擬機/容器層面部署輕量級探針,收集詳細的進程、文件、注冊表、網絡連接等運行時信息,結合EDR技術,提供主機側的深度威脅檢測和取證能力。
-
全流量深度檢測: 在網絡關鍵節點部署高性能探針,實現網絡流量的全量采集與深度包解析(DPI),結合入侵檢測/防御系統(IDS/IPS)、Web應用防火墻(WAF)等能力,識別應用層攻擊、惡意軟件傳播、數據泄露等行為。
-
-
協同響應:打造智能高效的“安全中樞神經系統”
-
統一安全運營中心: 作為架構的“大腦”,匯聚來自動態感知層所有組件的數據和告警。利用關聯分析引擎,將看似孤立的告警事件關聯起來,還原攻擊鏈全貌,消除告警風暴,精準定位真實威脅。
-
自動化編排與響應: 基于預設的劇本(Playbook),自動化執行常見的響應動作。例如:
-
檢測到惡意IP攻擊:自動聯動邊界防火墻/云原生防火墻(如安全組)進行封禁。
-
發現主機感染惡意軟件:自動隔離受感染主機、阻斷其網絡通信、觸發EDR進行查殺。
-
識別到異常數據外傳:自動阻斷外聯連接、凍結相關賬戶、通知管理員。
-
收到漏洞情報:自動受影響資產、生成修復工單或觸發虛擬補丁。
-
-
策略統一管理與下發: 通過統一臺,集中管理防火墻策略、訪問控制策略、主機安全策略等。確保策略的一致性、合規性,并能根據威脅態勢和業務需求快速調整、一鍵下發。
-
跨組件高效聯動: 打破產品壁壘,實現網絡防火墻、WAF、主機安全、數據安全等組件間的無縫信息共享與指令互通。例如,WAF檢測到針對特定應用的攻擊,可將攻擊特征同步給網絡層防火墻,在更外層進行攔截;主機安全發現失陷主機,可通知微隔離控制器限制其網絡訪問范圍。
-
-
多層防護:構筑縱深防御的“立體堡壘”
-
邊界防護層: 作為第一道防線,部署云原生防火墻/下一代防火墻(NGFW)、DDoS高防,提供基于IP、端口、協議的訪問控制,抵御大規模流量型攻擊和網絡層探測。
-
網絡防護層:
-
東西向流量控制: 基于軟件定義網絡(SDN)和微隔離技術,實現云內虛擬機、容器、服務之間的精細化訪問控制,嚴格遵循最小權限原則,有效遏制攻擊者在云環境內部的橫向移動。
-
入侵檢測與防御: 在網絡關鍵路徑部署IDS/IPS,實時檢測并阻斷利用已知漏洞的網絡攻擊、惡意、暴力破解等行為。
-
-
主機防護層:
-
主機加固與漏洞管理: 提供基線檢查、漏洞與修復建議/自動修復(需授權)、配置加固等功能,降低主機被利用的風險。
-
端點檢測與響應: 實時監控主機進程、文件、注冊表、網絡活動,利用行為分析和惡意代碼檢測技術,發現高級威脅并提供響應處置能力(隔離、查殺、取證)。
-
-
應用防護層:
-
Web應用防火墻: 深度解析HTTP/HTTPS流量,防御OWASP Top 10等常見Web攻擊(如SQL注入、XSS跨站腳本、命令注入、CC攻擊),保護Web應用和API接口安全。
-
API安全網關: 提供針對API的認證、授權、訪問控制、流量管理、敏感數據脫敏等保護。
-
-
數據安全層: 作為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線:
-
數據加密: 提供存儲加密(靜態)、傳輸加密(動態)、數據庫透明加密等,確保數據機密性。支持客戶自持密鑰。
-
數據訪問控制與審計: 精細化的數據訪問權限控制,結合數據庫審計、文件操作審計等,記錄所有敏感數據的訪問操作,滿足合規要求。
-
數據泄露防護: 基于內容識別技術,監控網絡出口和終端,防止敏感數據(如設計圖紙、客戶信息)的非授權外泄。
-
-
三、 架構價值與落地實踐:以制造業場景為例
某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將核心設計系統、供應鏈協同臺部署于天翼云。其面臨的主要安全挑戰包括:OT與IT網絡融合帶來的攻擊面擴大;核心設計圖紙面臨竊取風險;全球供應鏈伙伴接入帶來安全管控復雜度提升。
應用天翼云立體防御架構后:
-
動態感知顯威: AI行為分析引擎成功捕捉到研發部門一臺主機向未知外部服務器發送加密小包數據的異常行為(基線偏離),結合威脅情報確認為APT組織C&C通信特征,實現早期預警。
-
協同響應閉環: 安全運營中心立即啟動響應劇本:自動隔離該主機、阻斷其所有網絡連接、凍結關聯賬號、通知安全團隊進行深度取證。整個過程在3分鐘內完成,有效遏制了攻擊蔓延和數據竊取。
-
多層防護生效: 攻擊者嘗試利用供應鏈協同臺的漏洞進行滲透時,被應用層的WAF精準攔截(SQL注入攻擊);在內部橫向移動時,被網絡層的微隔離策略嚴格限制,無法訪問核心設計系統所在網段。邊界的高防系統成功抵御了針對協同臺的大規模DDoS攻擊。
-
統一管理提效: 企業通過統一的安全控制臺,清晰掌握全局安全態勢,統一管理數百臺云主機和網絡設備的安全策略,審計日志集中存儲分析,顯著提升了安全管理效率和合規水。
四、 結語:立體防御,護航智能未來
網絡安全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攻防對抗。天翼云的安全立體防御架構,以其動態感知的敏銳性、協同響應的敏捷性、多層防護的堅韌性,構建了一套適應云時代復雜威脅環境的安全新范式。它不僅僅是一套技術方案,更是一種安全運營理念的實踐——將安全能力深度融入云基礎設施,實現從被動救火到主動疫、從單兵作戰到體系協同的躍遷。
對于正在加速智能化轉型的制造業而言,選擇具備大內生安全能力的云臺,意味著為數字化的核心資產和業務流程構筑了堅實的“護城河”。天翼云將持續深化在威脅情報、人工智能、自動化編排等領域的技術投入,不斷演進其立體防御體系,賦能企業在享受云計算帶來的敏捷與創新的同時,無懼安全風險,自信擁抱智能未來。安全,已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