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高速發展,云計算已經成為企業和機構構建IT基礎設施的重要選擇。云服務帶來靈活、彈性、按需分配等諸多優勢,但同時也為信息安全構建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明確云環境下的安全職責?什么樣的安全事務由客戶負責?哪些則屬于云服務供應商的范疇?這些問題構成了“云安全責任共擔模型”的核心。正是在實際業務運行的過程中,權限邊界模糊、責任認知不清帶來的安全風險屢見不鮮,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敏感數據泄漏或業務中斷。本文將從原理、結構、實踐等多維度出發,系統科普云安全責任共擔模型,幫助企業理清客戶與供應商各自的權限邊界,為構建安全高效的云上業務提供科學參考。
二、云安全責任共擔模型基礎
1. 概念解析
云安全責任共擔模型(Shared Responsibility Model,SRM)是指在云服務環境中,客戶與云服務供應商共同承擔信息安全相關的義務和責任。該模型通過劃分責任邊界,將供應商具備控制力和專業能力的基礎安全層面由其保障,而應用層、數據層等更貼近客戶業務核心的安全由客戶自行把控。這種分工有助于充分發揮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優勢,同時客戶針對業務邏輯和數據隱私的全面管理。
2. 模型的核心動因
- 云環境的虛擬化和多租戶特性使得安全問題較本地場景更為復雜;
- 客戶和供應商各自職責邊界的模糊,極易引起責任推諉或管控盲區;
- 云服務類型的靈活多樣和服務外延的快速變化對安全防護提出了動態要求。
3. 模型的層次結構
責任共擔模型可根據云服務的類型(如基礎設施即服務、即服務和軟件即服務等)作分層討論。通用結構通常涵蓋物理層、基礎架構層、操作系統和中間件、應用層、數據層、身份及訪問管理等若干主要領域,各方基于所處層級不同分擔安全責任。
三、云上安全責任的六大維度劃分
在實際應用中,為了更細致、可操作地界定客戶與供應商的邊界,責任劃分通常從六個維度展開:
- 物理與基礎設施安全
- 虛擬化與系統層安全
- 網絡與通信安全
- 身份管理與權限控制
-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 合規與事件響應
下文將逐一詳解每個維度的典型邊界劃分和具體實踐方式。
1. 物理與基礎設施安全
(1)包含范圍
- 機房設施安全(電源、冷卻、環境監控)
- 硬件物理隔離(服務器主機、存儲陣列)
(2)責任分界
-
供應商負責的內容:
- 數據中心物理安全,包括門禁、安防、環境監控等。
- 服務器和硬件設備的采購、維護、淘汰與銷毀。
- 現場運維安全管理,以及基礎運行保障。
-
客戶負責的內容:
- 選擇具備可信物理安全資質的云服務供應商。
- 合同和制度審核,確保所用服務符合本業務物理安全標準。
(3)最佳實踐建議
- 優先選擇通過安全審計和第三方認證的數據中心。
- 定期查閱供應商的物理邊界安全報告或年審結果。
- 明確硬件退役和數據廢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
2. 虛擬化與系統層安全
(1)包含范圍
- 虛擬機、容器、主機操作系統的管理與保護
- 補丁和版本更新管理
(2)責任分界
-
供應商負責的內容:
- 虛擬化的隔離性,防止不同客戶間“串線”或資源越權。
- 操作系統基線、虛擬資源池的安全加固和修補。
- 虛擬化環境漏洞監測和修復。
-
客戶負責的內容:
- 虛擬主機實例上的操作系統、應用環境的補丁更新與維護(自主式配置場景)。
- 安裝必要的安全軟件(如防惡意程序、文件完整性監控等)。
- 配置和定期巡檢系統參數,降低默認暴露面。
(3)最佳實踐建議
- 建議通過自動化工具定期檢測操作系統漏洞。
- 明確修補責任時間窗口,不推諉補丁或風險延遲處理。
- 針對虛擬主機,合理分權分級,默認超級權限分散。
3. 網絡與通信安全
(1)包含范圍
- 網絡架構、專用通道、隔離分區
- 數據通信加密及防護
(2)責任分界
-
供應商負責的內容:
- 云端網絡的物理隔離與多租戶安全。
- 提供默認的流量過濾、基礎防護(如入侵檢測等)。
- 與數據中心通信鏈路的加密保障。
-
客戶負責的內容:
- 云網絡資源(如子網、防護策略)的合理劃分和管理。
- 自建系統的流量加密、網絡規則配置(如端口開放等)。
- 內網側敏感數據傳輸的加密和流量控制。
(3)最佳實踐建議
- 配置安全分組和訪問控制策略,嚴格限定數據流向。
- 針對敏感數據,優先啟用端對端加密,防止中間環節泄漏。
- 定期回顧網絡結構和安全規則,動態調整應對業務變化。
4. 身份管理與權限控制
(1)包含范圍
- 云服務賬號、用戶、訪問權限管理
- 認證、授權、權限審計機制
(2)責任分界
-
供應商負責的內容:
- 提供多級權限管理工具與審計能力,如細粒度授權、行為日志等。
- 保障級賬號安全(如登錄、重大操作監控)。
-
客戶負責的內容:
- 自主創建和管理業務子賬號與訪問權限分配,關閉或限制默認超級管理員賬戶。
- 定期審查和更新賬號分級、敏感操作權限,使用多因子認證等技術安全。
- 配置和解析審計日志,及時發現異常操作。
(3)最佳實踐建議
- 建議分層管理賬號,業務運維、運維安全分離。
- 啟用定期回收和權限最小化策略,降低內部違規風險。
- 對所有高權限操作進行事前授權與事后審計。
5.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1)包含范圍
- 云上數據的加密、備份、權限分層
- 數據傳輸與存儲全過程防護
- 數據生命周期和合規處理
(2)責任分界
-
供應商負責的內容:
- 提供加密存儲、數據完整性校驗、備份服務等基礎能力。
- 符合/行業數據保護和備份保全標準。
- 數據存儲基礎設施的審計與反常監控。
-
客戶負責的內容:
- 配置各應用的業務數據加密及密鑰管理,防止密鑰外泄。
- 規范數據讀寫與拷貝、實現數據脫敏和隱私分級。
- 合理利用備份和快照工具,定期自查數據完整性。
(3)最佳實踐建議
- 設計全流程的數據加密機制,防止物理或邏輯篡改后敏感信息泄露。
- 設立專人負責密鑰與敏感信息管理,并進行操作分權。
- 對個人信息、隱私數據的自動標記和訪問控制。
6. 合規與事件響應
(1)包含范圍
- 合規需求評估、監管審查支撐
- 異常、安全事件的檢測、通報、響應流程
(2)責任分界
-
供應商負責的內容:
- 按照/行業安全法規要求定期審查和外部合規認證。
- 層面的異常行為監控,預警措施。
- 重大安全事件的聯動響應機制協調。
-
客戶負責的內容:
- 根據業務歸屬地/領域要求,梳理并評估完整合規清單(如數據保護條款、審計記錄歸檔等)。
- 啟動本企業內部應急預案,保障事件上報和后續措施落地。
- 配合調取相關操作記錄、及時響應監管抽查。
(3)最佳實踐建議
- 項目初期就引入合規責任“預分配”,將法規理解落地到日常管理。
- 定期參加安全培訓與應急演練,不斷提升響應能力。
- 與云保持緊密溝通,確保事件發生時信息通暢、響應及時。
四、責任邊界模糊的典型誤區與風險案例
1. 誤區分析
- 客戶誤以為所有安全均由負責,自行放松了數據加密和身份分權,結果發生敏感數據被誤操作或權限提升導致的信息泄漏。
- 客戶過度依賴默認配置,未結合自身業務做安全加固。
- 側僅做底層保障,未提示客戶配置安全參數,引發配置沖突或未授權訪問。
2. 風險提示
- 安全責任失衡會導致管控“真空期”,小失誤造成大故障。
- 權限未分層導致內部濫用風險提升,運維透明度與溯源難題加大。
- 合規檢查不清會影響企業業務拓展與聲譽。
五、科學劃分與落實責任邊界的方法
1. 明確服務協議和技術說明
在采購/上云前,詳細閱讀和確認服務協議(SLA)與技術責任描述,明確雙方責任界面。將協議納入企業內部安全合規流程,實現統一備案和定期復審。
2. 制定業務自查清單
建立適合本企業業務的數據安全與權限管理自查表,包括基礎配置、權限分級、備份策略、日志巡檢等,實現周期性復核和責任追溯。
3. 配置自動化與監控工具
利用自帶或第三方支持的安全巡檢、權限分析、合規告警工具,實現自動化配置比對與風險提示,降低人為疏忽概率。
4. 建立溝通和應急通道
與供應商建立專門的安全協同通道,遇到安全事件可即刻聯合響應。內部做好分工,遇事快速定位、閉環跟進。
5. 定期培訓與演練
定期組織安全責任相關的分級培訓和桌面演練,讓每一位安全管理、運維人員都能清楚安全職責和權限界限,團隊合力。
六、未來趨勢與責任協作展望
1. 責任協同機制智能化
隨著自動化工具和智能分析的引入,客戶之間的責任分界越來越精細,基于規則引擎的自動分配和配置同步將成為主流,極大減輕人工分界和溝通成本。
2. 動態安全策略與自適應分界
云上資源變化頻繁,安全職責也需動態調整,支持靈活的分界和策略自適應,提高防護的時效性和精準度。
3. 生態合作與聯合防護
客戶、云服務、第三方安全廠商將形成聯合防護生態,共同提升云安全,構建多方協作的防護體系。
七、總結
云安全責任共擔模型為企業和服務供應商分別明確了在安全防護中的義務和權限界限。客戶要主動擔負自身業務系統、數據、身份權限相關的安全責任,不能將所有問題“外包”。供應商則應持續基礎架構和級的安全防護與合規保障。唯有各方分工明晰、協同防控,才能構建高效、可靠的云上安全生態,實現數字業務安全的可持續發展。